近日,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暨第五届全国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陕西杨凌示范区圆满落幕。该全国性农林科技大赛由工信部火炬中心、农业农村部农村中心、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协办,以“智汇新质生产力・创领未来农业芯”为主题,重点关注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生物医药等六大前沿领域,分创新团队组、初创企业组、成长企业组,并首次设立国际农业赛道,吸引全国530余个项目参赛。经过初赛与半决赛层层遴选出50个项目参加总决赛,其中前6名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由北科大现代物理技术研究中心与绿色创新中心联合郑州天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项目——“生物质黄腐酸绿色提取及秸秆全质利用技术”,凭借卓越的创新理念与突出成果闯入总决赛,荣获创新团队组三等奖(图1),实现了我校在该项国家级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

图1: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专业赛暨第五届全国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奖杯及证书
本次大赛在原有初创组、成长组的基础上,首次增设创新团队组。该组类以高校团队为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创新主体提供精准竞技平台。据悉,自7月启动报名以来,本次大赛已吸引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台湾地区的290多支创新团队同台竞技。参赛团队涵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并聚焦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农业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决赛现场,团队主参与者宋文琦与负责人宋玉军教授通过项目路演、现场答辩(图2),系统呈现技术创新点、市场应用场景等,凭借清晰逻辑与前沿技术思路获评委高度认可,跻身全国前四名并荣获三等奖(图3),展现了团队的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

图2:(上)项目组成员宋文琦在专家评审环节进行成果展示;(下)项目负责人宋玉军教授在专家评审环节进行项目答辩。

图3:(上)大赛颁奖仪式现场;(下)初创组、成长组及创新团队组三等奖获奖团队合影
该项目是由北科大绿色创新中心牵头、现代物理技术研究中心深度参与,并联合郑州天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绿色循环科技成果。总负责人宋玉军教授在纳米技术、化学工艺及生物质应用领域有着深厚积累,项目团队由多名博士、硕士成员组成。其技术以农林业废弃物——秸秆为主要原料,采用自主创新的高温高压蒸煮工艺与多种分离技术,高效提取黄腐酸,并分离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腐殖质成分,实现秸秆的全质资源化利用,真正实现了从“农业废弃物”到“高附加值绿色产品”的可持续转化。
项目的系列产品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产业价值。黄腐酸及其衍生物在农业领域可作为土壤改良剂提升肥效与作物抗性,在医药领域发挥抗肿瘤、抗炎及治疗血栓等生物活性。纤维素与半纤维素主要用于造纸工业,也可通过酸解/酶解制备木糖、阿拉伯糖等五碳糖用于食品、饲料等领域,其后续技术通过催化裂解和催化加氢可转化为小分子量脂肪族碳氢化合物,作为生物燃料或化工原料。木质素应用于胶黏剂可替代石油基产品降低VOCs排放,也可转化为生物燃料或材料科学中的碳纤维、生物塑料,其后续技术通过催化裂解分解为含芳香环的醇、醛等小分子衍生物,成为芳香类化工原料。腐殖质成分可加工成生物质肥,通过提供腐殖质与微量元素实现农业增产与土壤修复,后续也可将该生物质肥与小分子木质素及酸/碱性蒸煮液结合,从而制作特肥并针对土壤盐碱化、酸性板结等问题进行靶向改造。全链条技术以高效分离工艺(如高温蒸煮、压滤、萃取)为基础,结合催化转化技术(如金属纳米粒子、分子筛催化剂)优化反应条件,最终通过产物精制与高值化开发,实现生物质资源从收集到转化的全流程高效利用,推动绿色化工与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成果产品之一的“植物源有机肥或土壤改良剂”为我国十五“五”农林废弃物增值循环利用、全国土壤改良和有机肥力提升及盐碱地或酸性办结地良田改造等提供一个全新高效的解决方案,对保障我国农林产业长期稳定增产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该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有力推动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修复及医药产业的绿色转型,对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此次获奖不仅彰显了北科大在绿色科技创新领域的科研实力,也为现代农业与绿色医药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